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丨解密古村文化密码,传递青年实践力量
解密古村文化密码,传递青年实践力量
7月13日,“数字乡韵·人文同心”社会实践服务队正式开启与三门塘村的青春对话。本次社会实践地三门塘村,坐落于美丽的清水江畔,因明清时期水运发达成为商贸重镇,汉族与侗族文化在此交融共生,留下了丰富的宗族建筑遗产。村内的古建筑既有汉族宗法制度的规整肃穆,又融入了侗族建筑的灵动精巧,成为民族文化融合的鲜活见证,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服务队分别围绕三门塘村宗祠建筑、传统工艺、家风文化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的调研和拍摄。


古村祠堂:数字复刻昭勇魂,中西合璧溯家声
上午9时,实践服务队来到了三门塘村刘氏宗祠,对刘氏宗祠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拍摄,展现刘氏宗祠全貌。技摄组用镜头定格宗祠的一砖一瓦,用数字技术留存岁月的一纹一饰,一场数字技术与历史文化的对话正在慢慢展开。




当摄像机对准那些饱经风霜的木雕、斑驳的碑刻,队员们记录的不仅是建筑的形态,更是流淌在纹理里的家族记忆与文化基因。这不仅是技术对传统的守护,更是年轻一代用专业力量为文化续脉的尝试,让那些曾沉默的历史,在数字时代有了被看见、被铭记、被传承的新可能。
茶香密码:古法熬煮节骨韵,青年手作北侗情
随后,队员们在三门塘村体验传统美食油茶,于醇香茶汤中感受乡土文化的深厚底蕴。实践服务队走进名为“家风书屋”的油茶铺子,在“油茶哥”刘大哥的指导下,队员们亲自参与了油茶的制作,了解了油茶的制作过程。



队员们表示,亲手制作油茶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尝到了地道乡味,更感受到了当地传统手艺里的匠心与温情。在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实践路上,这碗带着烟火气的油茶,成为连接队员与乡土文化的暖心纽带,也让大家对“人文同心”有了更鲜活的理解。
家风文脉:探宗祠底蕴,悟家训传承
实践途中,实践队探访了“天柱县家风文化陈列馆”,在古建与文脉中,沉浸式体验当地独特的家风宗祠文化。 在天柱县文化陈列馆内,斑驳的族谱、褪色的家训拓片、宗祠建筑模型静静陈列。队员们驻足于“忠孝传家”“耕读继世”的匾额复制品前,观看家训背后的家族故事:从明清时期的乡贤善举,到近代族人守土护家的事迹,家风家训早已融入当地百姓的日常言行。一件件实物展品串联起的,是三门塘村代代相传的精神密码。


此次探访,让实践队深刻体会到:文化的传承不只在书本里,更在古建的一砖一瓦、家训的一字一句中。这也为“数字乡韵”的实践注入新的思考——如何用数字技术留住这些看得见的文脉,让更多人读懂其中的人文温度。
门庭新语:走访乡土间,对话烟火里
在家风访谈环节,实践服务队兵分两路:一组邀请寨里长辈围坐古朴亭子,聆听世代相传的家风故事,并认真记录;另一组去到本地村民家中,开展家风和家训的专题采访,同时,在村民家中看到了弥足珍贵的王氏家族的族谱,为实践队关于家风家训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访谈过程中,村民们和蔼可亲的面容与队员们青春活力的笑容交相辉映,画面美好而温馨。
全景拍摄:数字赋能清江畔,文化传承三门塘
为更好地展示三门塘村的风貌,摄技组的队员们对整个三门塘村的主要景点进行全景VR拍摄,为后期三门塘村景点VR导览提供相应素材,实现三门塘村的数字化展示,助力本地旅游进入新篇章。
【责任编辑】一审(校):邓 坚 聂 川 二审(校):吴婷婷 三审(校):陈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