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思 笃行 博学 致新
全文检索
学院首页
学院新闻 通知公告
学院新闻

家训凝砚研磨岁月,家风聚气薪火传世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天下之本在家",中华民族历来将家庭视为文明传承的根基。作为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家风的传承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2025年7月15日,我院"数字乡韵,人文同心"社会实践服务队深入天柱县坌处镇三门塘村,深入开展家风文化专题调研。

图片

图片

    

    三门塘村坐落于清水江畔,这座拥有近500年历史的侗族村寨,既是清水江流域文化的缩影,更是家风传承的活态博物馆。自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天柱建县以来,各族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形成了"一村多姓多祠"的独特人文景观。现存多座宗祠中,刘氏宗祠的"忠孝传家"与王氏宗祠的"耕读继世"最具代表性,二者共同构成了侗寨家风传承的双重脉络。调研发现,当地通过"祠堂议事""族谱修订""家训上墙"等创新形式,使传统家规家训焕发时代生机。

图片图片


    三门塘村的宗祠与居民住宅中,随处可见各类家规家训。大多数家规文字简练却内涵深厚,如刘氏家族家训仅33字,便涵盖了治家守礼、与人相处、从业爱国等多方面的深刻哲理,体现了对个人品德、家庭和睦、家族团结的要求与期望。在孝悌礼义的家风浸润下,刘氏族人始终与人和善、团结乡邻、勤耕节俭、尊老爱幼,对当地社会风气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王氏家族在为人行事上以德为先、以国为重,素以清正家风著称。其家训从遵纪、守法、爱国、治家、修身等维度,对族人的行为规范作出明确要求,强调"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所倡导的遵纪守法、团结友爱、勤奋节俭等家风美德,在家族内部营造了团结友爱的氛围,对外树立了良好形象,激励着王氏族人积极进取。

图片
图片


    本次调研中,我们走访了多位本地居民,特别拜访了当地文化名人吴厚先老先生与王泽平先生。两位老先生详细介绍了三门塘村的宗族文化与家风建设情况。吴厚先提到,各姓氏虽各有家风,但核心不离三点: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勤俭持家、奋发图强;不欺行霸市、不强买强卖。王泽平则分享了传承家风的具体方式:每日鸡鸣时分,便让孩童诵读《三字经》《增广贤文》。

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木材交易中心,三门塘村因外来族群与本地侗家人的融合,早已将儒家文化深度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家风的精神内核不仅停留在文字立规的层面,更已与村民的血脉融为一体。四合院八仙桌的座次安排便是例证——主人稳坐扶手龙头椅,宾客分列两侧普通木凳,这正是刘氏家训"严名分""重礼教"的生动写照。当地油茶技艺的传人,不仅严格遵循祖传配方,更将家训中"慎言行""勤职业""联情义"的要义,融入每一碗油茶的熬制中。七十五岁的王奶奶或许无法背诵家训全文,但"孝敬""和睦""勤俭"的精髓早已深入骨髓,化为日常:邻里遇困必伸援手,家族相聚谦让为先,持家度日克勤克俭。

图片


    三门塘的"家文化"作为根植于深厚文化土壤的家风传承,既是中国五千年文明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及尊老爱幼、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勤俭持家、知书达礼等传统家庭美德的鲜活体现,更是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与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
图片

责任编辑一审(校):邓   坚  聂   川    二审(校):吴婷婷   三审(校):陈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