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门塘印记丨一砖一瓦皆故事,古韵悠悠待君来
在贵州的山水之间,藏着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天柱县三门塘村。它静卧于清水江畔,宛如一颗被岁月遗忘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当你踏入这片土地,仿佛走进了一段被尘封的历史,古老的故事与迷人的风景交织在一起,让人沉醉不已。
探访三门塘

合约食堂

百家姓

村落一隅

走进三门塘,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错落有致的古建筑。一座座古朴的吊脚楼、窨子屋,静静地矗立在清水江与青山的怀抱之中。这些建筑,以木头为骨,青瓦为衣,每一根梁枋、每一块木板,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它们不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侗族人民智慧与文化的结晶,承载着无数代人的记忆与情感。漫步在古街古巷,脚下的青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繁华。
兴龙回廊



水榭歌台
沿着青石板路前行,便能看到那蜿蜒的长廊。长廊依水而建,木质的栏杆散发着温暖的质感。它不仅为行人遮风挡雨,更是村民们交流、休憩的地方。在这里,你能看到老人们悠闲地坐着聊天,孩子们在一旁嬉笑玩耍。
幸福巷
长廊像是一条纽带,串联起了邻里之间的情谊,也串联起了三门塘的过去与现在。


倚靠在长廊的栏杆上,望向清水江,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江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倒映着两岸的青山绿树和古老建筑。江面上,偶尔有船只划过,泛起层层涟漪,打破了江面的宁静。远处,山峦连绵起伏,云雾缭绕,如梦如幻,仿佛人间仙境。
清水江


在天柱县,各族修祠建庙,共修建了50余姓110多座祠堂,而在三门塘村,“太原祠”和“刘氏宗祠”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祠堂,它们承载着深厚的家族文化和家风传承。其中,太原祠是王氏宗室的家祠,建于乾隆年间,以“太原”命名,表达了儿孙对故土的怀念,浮雕白菜则寓意清白。走进祠内,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墙壁上的壁画、梁柱上的雕刻,无不精美绝伦,诉说着家族的荣耀与传承。
太原祠



与太原祠相距不远的刘氏宗祠,更是别具一格。它始建于清乾隆初年,民国中期重新修葺,融合了中西方建筑风格,被誉为建筑艺术的瑰宝。正面牌楼呈哥特式风格,六柱五间,宝塔式四棱假柱高高耸立 。大门两侧的双狮戏球石刻、双凤朝阳石雕,栩栩如生,彰显着家族的威严。更为神秘的是,门券上方两侧西洋钟外的长方柱上,凸雕着一排排外文字母,至今无人能解其中含义,为这座宗祠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宗祠内部,是传统的中国建筑布局,两进一天井,正厅的神台上供奉着刘氏宗祖之神位,每逢祭祀之日,族人们齐聚于此,缅怀先祖,传承家风。
刘氏宗祠



在三门塘,家风家训不仅仅是刻在宗祠墙壁上的文字,更是融入到了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以德为先”的家训,代代相传,教导着后人为人处世的道理。在这里,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尊老爱幼,家庭和睦,处处洋溢着淳朴的民风。 三门塘,这个藏在清水江畔的古老村寨,既有自然山水的灵秀,又有历史文化的厚重。它是一个能让人心灵得到慰藉的地方,也是一个能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魅力的地方。

如果你渴望远离城市的喧嚣,寻找一处宁静而又充满韵味的地方,那么,三门塘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来这里,探寻古建筑的古韵,感受长廊的温暖,领略清水江的壮美,体悟宗祠的文化内涵,让三门塘的美好,成为你心中一段难忘的记忆。








【责任编辑】一审(校):邓 坚 聂 川 二审(校):吴婷婷 三审(校):陈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