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丨学院“数字乡韵·人文同心”社会实践服务队三门塘之行圆满落幕
当最后一缕阳光掠过三门塘的青瓦白墙,“数字乡韵·人文同心”社会实践服务队的“三下乡”之旅画上圆满句号。我们用脚步丈量古村每一寸土地,用镜头定格时光印记,更用心灵触摸这片土地深厚的人文底蕴。
为充分展现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使命,学院社会实践服务队深入三门塘各个角落,围绕当地独特的家风与宗祠文化展开调研。队员们走街串巷走访当地居民,从他们口中,清晰感受到家风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的传承脉络与发扬轨迹。特别是作为家族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宗祠,一砖一瓦都蕴藏着族人们故事,见证着一个家族的繁荣兴盛。刘氏宗祠那飞檐如灵动的飞鸟展翅欲翔,翘角似弯弯的新月勾人心弦,尽显一派古朴雄浑之气。其建筑风格巧妙融合中西之韵,宛如一颗璀璨明珠,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雕花窗棂之上,牡丹缠枝纹细腻婉转,似在悠悠诉说着对富贵绵延、世代昌盛的殷切期许。王氏宗祠,匾额高悬,其上“耕读传家”四字墨迹苍劲有力,如蛟龙盘旋,凝聚着家族世世代代对耕读文化的执着追求与坚守。队员们的镜头宛如一位细腻的时光捕手,将这些承载着文化底蕴的细节一一捕捉,让历史的印记在光影交织的文字与影像里得以永恒留存。
走访调研
“数字乡韵·人文同心”社会实践服务队七天的朝夕相处,让队员们与这座古村结下了深深的羁绊。从初到时对青瓦飞檐的好奇打量,到离别时对一砖一瓦的熟稔牵挂,他们的足迹遍布三门塘的街巷宗祠、江畔古桥。白日里,他们或围坐于老人身旁,倾听家训背后的家族故事;或驻足于清水江畔,用镜头捕捉光影与古村交织的瞬间;或穿梭于古建筑之前,感受三门塘村的独特魅力。夜幕降临,他们又聚在一起整理调研数据、讨论次日计划,灯光下翻动的笔记、屏幕上跳动的光标,都在诉说着这场实践中的专注与热忱。正是这一步步的探寻,让他们从陌生到熟悉,逐渐读懂了三门塘藏在风景里的文化密码。
“数字乡韵·人文同心”社会实践服务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已圆满收官,然而这绝非工作的终点,而是队员们迈向新征程的起点。回望这段旅程,他们不仅收获了详实的调研成果、影像资料和全景素材,更在实践中深化了对“文化自信”的理解。三门塘的青石板路记录着他们的足迹,古宗祠的飞檐翘角见证着他们的成长。那些在烈日下奔波的汗水,在灯下整理资料的专心致志,都已成为青春最珍贵的注脚。
“数字乡韵·人文同心”社会实践服务队,凭借数字人文专业背景,队员们计划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对实践过程中收集的资料进行深度挖掘与可视化呈现。通过构建数字化影像、开发交互式平台等方式,让这些资料以更直观、更生动、更具影响力的形式展现出来,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属于青春力量。而这段难忘的经历,必将成为他们大学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
【责任编辑】一审(校):邓 坚 聂 川 二审(校):吴婷婷 三审(校):陈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