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赋能数字传承丨学院“水书玄览·干栏织数梦”社会实践服务队阿歪寨之行圆满落幕
盛夏七月,暑意渐浓,却挡不住青年学子探索传统村落的热忱。7月19日,由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旅游地理信息工作委员会和我院联合主办的2025“随行贵州·黔行乡村”大学生走进传统村落活动(阿歪寨站)顺利落幕,我院“水书玄览·干栏织数梦”社会实践服务队也圆满完成了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工作。这场跨越理论与实践的乡村之旅,让大学生们带着数字技术的“工具箱”与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在阿歪寨的青石板路与古厝院落间,书写了一段关于青春、传承与创新的难忘篇章。
课堂理论学习:以学术引领实践
实践活动伊始,一场场干货满满的理论讲座为学子们筑牢知识根基。贵州民族大学教授陈玉平聚焦《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及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主题,用鲜活案例深入浅出剖析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困境与破局路径;路大壮老师围绕《贵州民族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孪生研究与应用》,系统阐释数字技术在古建筑修复、档案留存中的关键作用与应用前景;都人华老师探讨《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新实践》,激发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思维与路径;尚宏涛老师在古村落现场教授数字化全景拍摄技术;段云兰老师围绕《数字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从概念溯源到发展现状,从技术赋能到创新路径,为队员们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队员们在课堂上不仅捕捉到数字化技术为文化遗产保护带来的全新机遇,更深刻领悟到科技与传统碰撞融合的深层意义。这些扎实的理论储备,为深入村落实践调研夯实了学术基础。
段云兰老师授课
深入走访调研:触摸文化脉络
带着理论积淀,实践团队踏上阿歪寨的土地,用脚步丈量村落的文化纵深。在村史馆中,队员们细致记录了布依族藤甲、服饰、乐器等展品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在绣娘坊,大家深刻感受传扎染工艺的独特魅力;在牛蹄关山骨博物馆,队员们从一张张定格岁月的影像,解读出文化变迁的沧桑故事;在蒙多彩文化创意园,与蜡染艺人的促膝长谈,揭开了传统技艺在现代语境下的生存现状。
实践团拍摄村落全景
在牛蹄关,实践团有幸采访了布依族勒尤非遗传承人向立高老师与月琴弹唱传承人潘雪老师。在精心打造的文化展厅里,各式各样的传统乐器静静陈列,诉说着民族文化的深邃过往。当潘雪老师拨动月琴琴弦,悠扬的布依迎客曲在展厅中流淌,清澈乐声里裹挟着山野清风与民族深情,让在场每一位成员都为之动容。乐声绕梁间,大家真切感受到布依八音艺术跨越时空的力量与温度。
潘雪老师演奏月琴
调研团与向立高老师合影
实践团还与阿歪寨村老支书韦永春一同参观了村史馆,深入了解了藤甲编、傩戏、布依服饰等的历史故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闻名已久的藤甲编。据介绍,藤甲编以其紧密的编制结构和高强度材料著称,具有极佳的防御性能。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藤甲这一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面临着严峻挑战。据韦永春介绍,藤甲的编制技艺正面临着人才青黄不接的窘境,其保护与传承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课题。
韦永春讲解村史
实践体验非遗:用双
阿歪寨绣娘坊里,队员们化身学艺匠人,在绣娘指导下尝试扎染技艺:棉线在布匹上缠绕出奇妙纹样,浸染时看着染料在水中晕开的渐变色彩,晾晒时等待阳光赋予布料的最终成色,每个环节的专注与耐心,都让大家深刻体会到传统手工艺的精妙与不易。“原来一块简单的蓝染布,藏着这么多学问”,队员们的感慨,是对非遗传承最直观的理解。
实践团体验非遗扎染
队员们还围绕扎染作品和村落调研展开了成果评比活动。各组队员展示了独具匠心的创意设计,最终评选出优秀作品并颁发荣誉证书。这场评比不仅是技艺与智慧的展示,更成为队员间交流创意、深化情谊的纽带。
结营徒步与颁奖:团队精神的传承
实践活动收官之日,关山湖石操村的晨光中,一场5.8公里的徒步挑战拉开序幕。队员们相互鼓劲、携手前行,汗水浸湿衣衫却浇不灭昂扬斗志,最终全员完成挑战。颁奖仪式上,优秀个人、先进小组、扎染佳作与徒步优胜者依次登台,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连日来的辛勤付出与成长蜕变。
实践团徒步
这场徒步不仅是体力与意志的考验,更是团队精神的生动诠释。队员们坦言,奖牌的光芒远不及途中相互扶持的温暖,这段共同拼搏的经历,让“团结协作”四个字有了更深刻的分量。
实践团合影
收获与展望:用行动守护文化记忆
社会实践服务活动落幕之际,累累硕果已悄然沉淀。队员们不仅深入解码古村落的文化基因,更用数字技术为文化保护开辟新路径——非遗数字化建档、古建筑三维建模、传统技艺影像记录等成果,让古老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这些探索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也为传统文化现代传承提供实践经验。
实践团整理资料
这次传统村落调研活动是青年学子扎根基层的文化寻根之旅,更是用专业技能践行社会责任的生动实践。他们用镜头定格古村风貌,用文字记录文化故事,用代码构建数字档案,留下的不仅是文化记忆的鲜活注脚,更是对乡村振兴的青春承诺。期待更多青年接过文化传承的接力棒,让传统村落的烟火气与文化魂,在创新守护中永续传承。
【责任编辑】一审(校):段云兰 二审(校):吴婷婷 三审(校):陈辉林